学区的“提神热”不仅与房地产行业有关

2021-03-31 15: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3月29日,《财新周刊》上的一篇封面报道聚焦于备受争议的“学区房”市场。据报道,从3月20日起,上海的房产中介已经在平台上完全下线了“学区房”的信息,“虚高房价”的房源将无法通过房管部门的审核。多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联合承诺不使用“学区房”一词推销住房,同时停止使用“升学率”、“对口”、“闲置名额”等宣传手法。除了上海,北京也有类似的动作。

长期以来,无论是极度热衷于子女教育的家长,还是想从中牟利的投机者,都纷纷涌向学区。显然,有关部门不可能停止对“学区房”概念的不断炒作。相反,他们必须准备好打一场“监管战”,以扭转公众的观念。

学区房的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房地产行业的问题。普通房子一旦被“学区房”镀金,价格就会暴涨,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区房的价格不仅取决于房子本身的居住价值,还取决于为学龄儿童占据一席之地的价值。在大众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这必然会导致“优质学区”的房价大幅上涨。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这是房价“虚高”的证明,但在那些为子女教育焦虑的购房者眼里,这样的价格波动是他们需求的外化。

从结果来看,“学区房”、“高烧”的概念,无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多大的热度,其对教育公平的损害都不可低估。有钱买,买学区房的人,一定会因为抢到了稀缺的教育资源而高兴。但对于那些经济实力不足以加入“炒房大战”的家庭来说,不公不言而喻。越是追捧“学区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基础教育资源,严重违背了“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

在很多一线二线城市,“学区房”是独立于整体市场的,呈现出突升独升的态势。在“住房不投机”的方案下,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稳定房价,遏制投机交易,使房价回归住宅价值。但学区房的存在使得稳定的市场继续波动。

面对学区房对教育公平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无疑有必要努力祛魅“学区房”的概念,消除学区房的附加价值。学区房“学位”产生的溢价寄生在“就近入学”的政策上。对此,有关部门应通过调控手段控制学区房市场的热度,同时尽快完善学区房的划分,堵塞漏洞,彻底解决“学区房”的困境。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抄写员录取”和“就近录取”,而不是竞争性的入学选拔,旨在促进普及和公平的义务教育的实现。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不同学校和学区的教育水平必然存在差异。对此,有关部门应该主动有所作为,而不是原地等待。比如推广“多校抄写员”,即使一个家庭买了一套靠近名校的房子,也有可能被分成同一组的其他学校,那些原本住在“贫困学区”的孩子也有机会在附近名校就读。各地也要积极因地制宜地尝试探索,争取在学区彻底“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