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轻如烟的素纱:古代丝绸工业的奇迹

2021-05-10 17:33 来源:新华社

长沙5月10日:薄如蝉翼轻如烟的素纱:古代丝绸业的奇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一件1米多长的衣服,重量还不到一两件,衣服叠成十层还能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

在湖南省博物馆,有——平纹纱的稀世珍宝。据博物馆介绍,薄如蝉翼,轻如青烟,编织精美。它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好、最好、最薄的服装珍品。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学家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发现了三座西汉墓葬。发现并出土了数千件精美的汉代文物和保存完好的女尸,成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就是辛追的墓。据史书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丞相李仓的妻子。她死于50岁左右,生活在2200多年前。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说,1号墓最外层板和内层板之间有东、西、南、北四个侧厢。西侧隔间相当于辛追夫人的仓库。里面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装在竹盒子里。素纱出土时,在西侧的一个竹盒里,里面有棉袍、单衣、裙子和袜子,共14件。

素纱单衣的形状比较简单,有两块,一块是直的,一块是弯的,都是对的。“直的49g,长度128cm。歌48克,衣长160厘米。”段晓明说。

素纱单衣被认为是西汉纺织技术的巅峰,也是目前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它的经纬密度很薄,只有每厘米62个,孔很大,所以透光率很高,达到75%。而直平纹纱单衣,其袖口和领边用丝绒锦缎固定,这两处重量为8.8g.我们算过了。除了这8.8克,每平方米重量只有15.4克。”段晓明说最后一个没问题。精细到什么程度?一根900米长的丝绸只有1克重。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的一项任务就是抄素纱。当时南京云锦研究所抄了两块,但两块都重50多克。

直到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和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仿制出一件重约49克的平纹纱单大衣。这也是平纹纱自出土40多年以来,首次得到博物馆相关专家的正式授权和认可。

据报道,平纹纱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突变,其纤维的分子链断裂,纤维强度大大降低。此外,由于常年展览,光线和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素纱虽然仍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从文物保护、公开展示、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模仿迫在眉睫。

素纱的仿制过程并不容易。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主任杨济源说,制作素纱单衣时,西汉人使用的丝绸只有10.2到11.3旦尼尔,而现代人种植的丝绸只有14旦尼尔。“现在吐丝的蚕驯养后更胖,吐出的丝也更重。为了更逼真地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努力寻找一群瘦瘦的三眠蚕宝宝。他们的丝细度只有11旦,更适合作为原料织造织物。”

其实素纱之所以叫“素色”,是因为它没有颜色,没有里子。然而,经过多年的沉淀,迄今出土的素纱单衣却呈现出历史的旧色。为了完美而自然地展现时代的印记,制作团队在

在尝试了各种染料试剂都没有成功之后,杨济源意外地发现早餐红茶的颜色非常自然,接近文物的原色。加入固色剂后,染色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关于平纹纱的穿着方法,众说纷纭。“一种是穿在棉袍外面,因为棉袍一般都有华丽的纹饰,可以在上面穿素纱增加美感,但是长度比起棉袍还是有点短。”段晓明说,有学者认为,素纱单衣可能是当时用于丧葬的一种服装。还有一种说法是平纹纱可能是内衣。

然而,大多数学者现在认为,普通纱线应该穿在棉袍外面,并且只在重要的场合穿。

这样珍贵的素纱,曾经被“回收”。1983年10月,直素纱等器皿被盗。后来,在舆论压力下,犯罪嫌疑人将素纱扔在湖南省博物馆旁边的烈士公园,被发现并送回博物馆。

“其他被盗物品有的被毁,有的受损,但素纱单衣保存完好,修复后就没事了。现在湖南省博物馆有两根素纱完好。直的在永久展览上向公众展示,歌曲现在存放在仓库里。”段晓明说。

事实上,加捻平纹纱在工艺上相对更胜一筹。"因为它更长更宽,但重量轻了1克."段晓明说,为了避免光污染,曲曲的那块被长期存放在仓库里。现在每一件素纱单衣都做成一个特殊的长盒子,让它可以“躺”在里面。仓库恒温恒湿,有防虫防霉药物,方便全方位控制文物,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护。

据悉,2002年,素纱单衣成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之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