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在公开赛中获胜 讲一个好故事就像考虑形状一样

2021-04-20 17:33 来源:新京报

创作

加入隐喻等创新表达

电视剧《觉醒年代》从1915年的《青年杂志》到1921年的《新青年》问世,成了朋友的“含泪之眼”。特别是剧友们很喜欢《觉醒年代》,但这些年轻观众往往会用“我其实很喜欢这部主旋律剧”这样的表述。“出乎意料”这个词让张永新觉得很动情。“反映了目前部分年轻观众的心理,听主旋律剧会有距离感。

细节

向真实靠拢复原年代感

在接受现场媒体采访时,张永新承认,他第一次收到这部作品时感到压力很大,担心自己无法还原那段历史。"所以作为创作者,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在具体拍摄中,该剧还参考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像,更加贴近现实,包括陈设和摆件,还原年代感。

严谨工整的呈现历史细节是《觉醒年代》的追求。拍摄前,张永新收集了大量信息来弥补知识的盲点,并要求任何人都不能质疑他。比如剧中出现的哪些书和杂志是纵向的,哪些是横向的;当时的炉子是什么,牙刷和牙粉是什么牌子;电影的内容是什么,电影招牌怎么写.全体船员都要求证书。包括剧中的铅笔和热水瓶,流入中国后,剧组还特意请历史专家指导。

演员

神似基础上兼顾形似

作为一部主要的历史作品,这部剧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张永新承认剧中的演员也很难选择。“因为剧中有大量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人,比如鲁迅、蔡元培,大家都很熟悉。”因此,张永新说,选择演员的标准首先是相似,在相似的基础上考虑相似性,其次是需要有良好的演技。“因为剧中人物有大量的演讲,所以需要很强的技巧和震撼力。”

比如演李大钊的张彤和张永新,坦率地说,张彤的精神和精神跟李大钊很像,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身高。“李大钊是一位赵岩慷慨悲歌的人,站在画中像一座塔。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身高不是劣势,而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