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没有量化宽松是正确的选择

2019-11-25 11:26 来源:乐居财经

原标题:《金融时报》:中国不进行量化宽松是正确的选择

在11月21日举行的第四次“1 6”圆桌对话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永远不会进行量化宽松。

关于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应该在我国实施,有一些讨论。尤其是今年,在“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国际经济环境下,全球央行开始降息。有人认为,为了稳定增长,中国还应该实施量化宽松。事实上,从当前形势来看,中国不进行量化宽松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实施量化宽松既不必要也不合适。

没有必要实施量化宽松,因为中国目前的货币总量是适度合理的。数据显示,9月底,中国M2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10.8%,而前三季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9%。M2的增长率与社会融资规模基本匹配,略高于前三季度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不仅反映了反周期调整的加强,也反映了货币总门控制得当,货币总量合理适度。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原因不在于货币总量,而在于需求面和结构性因素。因此,量化宽松不能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从短期来看,总体经济需求相对较低,企业融资和生产需求有待提升,货币政策从“宽货币”向“宽信贷”的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畅通。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目前一些企业经营面临更多困难,生产投资趋于谨慎,制造业投资和私人投资增长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增长压力形成,经济内生增长势头需要进一步加强。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方面,结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为了确保稳定增长,我们应该在短期内加强反周期调整,不是通过“抽干”资金,而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同时继续深化长期结构性改革,给企业带来稳定发展的期望和信心。货币政策既不能解决短期问题,也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实施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不合适,因为中国已经将其发展模式从“速度”转变为“质量”。在新的轨道上,更高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更大的减税和收费、更好的商业环境、更新的企业技术模式和更好的机构开放环境是更关键的因素。量化宽松不利于实现上述目标,但只能让经济在短期内保持高增长率,这是不可持续的繁荣。

目前,“广义货币”不是问题,而是“广义信用”。换句话说,基本货币投资总体上合理充足,但信用创造能力有待加强,全社会整体信用结构存在问题,流动性分层明显,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有待进一步缓解,企业整体融资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这些问题属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范畴。量化宽松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要解决“宽信贷”问题,仍然需要依靠一系列市场化和结构化的方法,如完善银行可持续资本补充机制,推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充分利用新的LPR机制,妥善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仅仅

简而言之,面对严重的稳定增长,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量化宽松,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集中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可见,LPR新机制改变了降息方式,对LPR和多边基金采取了多次小规模降息,符合货币政策的稳定基调,体现了结构性特征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同时,我们需要更有效的宏观政策协调,其中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和直接。李克强表示,为了实施今年更大幅度的减税和收费减免,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通过持续、稳定和坚定的政策组合,我们将避免量化宽松的副作用,让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有利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