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动员”打造垃圾分类新潮流

2020-12-14 17:06 来源:中国商务网

走在广东街头,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海报和标语;小区内,穿着红色背心的党员站在分类点引导投递;分类垃圾桶在校园、机关、企业随处可见。垃圾分类逐渐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所以推动垃圾分类要以推动“全社会治理”和促进习惯养成为重点。近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议提出,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发动群众共建共享。

目前,广东把垃圾分类作为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和群众共建共管能力的新起点。党员回归社区服务,与群众一道推进垃圾分类;各种公益活动、培训等。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也被纳入到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小手变大手”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实践。

 党建引领

  党员奔走社区引导“撤桶”分类

“撤桶后,虽然不方便,但走廊变得干净,没有味道,最终大家都受益。”广州市何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至今还记得去年以来党员回到社区帮助推动垃圾分类的情景。

对于很多街道干部来说,说服居民下楼倒垃圾成功并不容易,尤其是临河苑小区,每栋楼高达50层。

因此,林河源社区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在最艰难的“拆桶”步骤中,通过小区党员和居民挨家挨户的宣传,并召集村民代表、股东代表、楼长等召开座谈会,分析拆除楼内垃圾桶的必要性和利益,临河苑小区终于在2019年11月28日顺利完成了走廊拆桶工作。

党建引领共建治理,也帮助广州白云区推进垃圾分类。“周末经常有近百名党员报名参加分类和分发点指导分类。”京西街道云景杜明工业委员会主任朱伊利说。目前,白云区已建立了行业委员会和经济协会内的分支机构,所有农村、城中村和社区都已全面覆盖,建立了垃圾分类党建联合体系。在大源街大源村,每一个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制定都离不开村民的建议。“这项政策只有在大多数经济和社会家庭代表投票通过后才能实施。“据大源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目前,广州市已有23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向社区反映并参与垃圾分类服务,初步建立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志愿者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市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8%,居民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分别达到99.1%和95.5%。

事实上,党建工作带动了垃圾分类的推进,成为全省许多基层单位推进垃圾分类的利器。再比如汕头市,党员干部带头示威,特别是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的“五长老”作用。在此基础上,推进居民自治,通过“有事商量”、民主协商、红黑榜评比、“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引导群众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社会参与

在社区之外,更广泛的公众如何参与垃圾分类并养成习惯?广东各地的科普博物馆和志愿活动都给出了答案。

记者一踏入深圳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就被馆内的曲面屏互动灯光艺术装置所吸引,数字化的体验场景展现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二楼垃圾分类投球竞技小游戏区,放对球即可得分。“来访的客人,尤其是学生,特别喜欢这个游戏。”体验馆馆长吴静雯说。深圳已经有17个这样的科普教育场馆。

东莞马永环保热电厂环保教育基地,播放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展厅展示包括废弃主板在内的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东石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勇军介绍,自2017年向社会开放以来,已收到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4万人次的600多批,有效传递了垃圾分类知识。

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科教中心汇集了24个展览项目和互动体验设备,各种游戏和开放式教室,让来访的学生们目不暇接。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这些信息丰富、有趣的形式,公众很容易通过亲身参与和亲身体验获得全面的垃圾分类知识。

与此同时,广东各地通过大量的教育项目和科普活动,使垃圾分类在公众心目中“扎根”。

在深圳,“蒲公英”公众教育项目正在使垃圾分类在全市流行。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垃圾分类推广大使,成立了近400人的志愿者讲师团队,开展了分类讲堂、微课等近4万项活动,招募了2000多名社会监督员,使垃圾分类真正进入大众观念。

东莞将生活垃圾分类为社区、学校、村组、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宣传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开展了1000多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制作了广东宏远篮球队公益广告,播放量超过120万。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新时尚。此外,江门市开展了“千万”活动,汕头市开展了“十个一”精品示范。

同时,省人大通过第三方评估、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暗访等方式,了解公众对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和遇到的问题,促进社会各方面不断提高依法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

“全省通过各种科普宣传活动,逐步营造了垃圾分类氛围,公众习惯开始养成。”据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已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考核体系,并以正常方式开展志愿服务。自去年以来,开展了4600多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活动,服务时间约50万小时,惠及1200多万人。

  垃圾分类纳入“创文”测评

  教育宣传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形成过程,在教育中尤为重要。目前,“小手拉大手”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教室已逐渐成为共识。

“垃圾一分,校园美十分”,“环境美一分,健康一分”。当你进入智信中学时,红色的墙壁和绿色的瓷砖上随处可见绿色的环保标语。“除了宣传口号,学生吃饭的时候,志愿者会引导

陈敏表示,第一步是将废物分类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传授废物分类的科学知识。然后融入社会实践,智信中学与1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分批在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最后融入日常生活。三重结合结合劳动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通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研究项目,探索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垃圾分类“三个整合三个结合”的经验,逐渐影响了学校周边的店铺和社区参与分类。“让垃圾分类的意识从小就深入学生的头脑,既能影响学生的生活,又能通过学生把垃圾分类的知识传递给成年人。常说‘小手就是大手’,这只小手还是很有活力的。”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在观察全国城市固体废物分类工作现场会议时表示。

“目前各城市都编制了教育用书,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正在通过教育深刻影响下一代儿童。

除了学校教育,许多地方还对更广泛的公众进行社会教育。广东将垃圾分类作为省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的培训课程,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同时成立省级垃圾分类培训学院,对基层管理者、环卫工人、物业人员、志愿者进行精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