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进入淘汰赛 股票价格暴跌 质量不稳定 科技巨头加入混战

2021-03-10 15: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然而,造车生力军股市的这种短期波动并没有影响跨境人群踏入造车领域。最近,苹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造车的消息不断传出,传统汽车公司也在加快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攻。凭借各自在技术、智能等软硬件方面的优势,给现有的造车新动力格局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乘客到来,轨道变得越来越拥挤。这就让人怀疑现有的造车新势力是否有可能相互竞争,未来会有多少企业生存下来?

“头部”悲喜交加

销量突破市值却蒸发近3000亿美元

近日,威来和Ideality双双公布了2020年财报。虽然销量增加,毛利转正,但还是亏损,还没有摆脱缺钱的困境。特别是从2月份开始,四家拥有造车新动力的上市公司股价一直在下跌,市值一直在蒸发。

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收盘,威来、小鹏、理想和特斯拉的股价分别为38.11美元、28.03美元、22.46美元和597.95美元,分别比2月1日下跌33.13%、43.11%、29.9%和28.8%。

目前股价下跌,威来、小鹏、理想、特斯拉市值分别蒸发296.24亿美元、167.78亿美元、84.41亿美元、2321.51亿美元。也就是说,从2月份开始,4家新的汽车制造公司市值在一个多月内蒸发了2869.94亿美元。

特斯拉股价下跌,市值蒸发,可能与资本市场的权衡以及近期频繁出现的充电问题等负面消息有关,如甩网、车辆失控/熄火、刹车失灵、断轴等。但是最近国内三股新势力都没有爆发负面新闻。相反,威来、小鹏、理想1月份销量再创新高,均超过5000辆,同比增速超过350%。其中,威来交付7225辆,连续6个月创造月度交付新量;肖鹏汽车同比增长率最高,达到470%。

新动力汽车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泡沫的消退。“新造车势力的股价涨得比较高,泡沫比较严重,必须有阶段性调整。”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0年,造车新动力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以威来为例,其股价在2020年初约为3美元/股,到2020年底涨到50美元/股以上,实现了十倍的涨幅。在股价上涨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也以普通的销量煽动起巨大的资本市场,市值暴涨。到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将是全球第一,超过丰田、大众等大型汽车公司,而特斯拉全球销量只有50万辆,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威来2020年市值935亿美元,超过了通用、宝马等百年老爷车公司,而威来当年销量不足5万辆。

前期新能源汽车板块火爆,相关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大多经过之前的快速炒作积累了不少收益,短期估值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然而,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去泡沫”正在四家新的汽车制造公司上演。

比如国内知名投资公司高陵资本,选择了清仓。根据高淳资本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上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末美股最新持仓情况,公司在第四季度清仓了新造车公司威来、小鹏、理想的股票,因为去年三家公司的股价都大幅上涨,市值明显过高。

与已经上岸的第一梯队企业不同,现在还有很多新的电力企业在担心资金、量产和发货。据统计,2020年销量数据真实的前10家新动力汽车公司分别是威来、理想、小鹏、魏玛、娜拉、零跑、国基子君、杜云、苏大、爱知。

魏玛曾经是龙头企业,现在不仅上市慢了一步,上限也落后了。数据显示,2020年,魏玛汽车保额将达到1.7万辆,还不到威来的一半。销量排在魏玛之后,2020年甚至不到2万辆,分别是1.4万辆和8000辆。

其实新动力企业没有绝对安全的玩家,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生死考验。威来、小鹏、理想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能稳坐钓鱼台,需要继续巩固优势;魏玛、纳雍、零跑等都不容易。要在短期内突破现有格局,他们需要不断取得突破;尾巴企业坚持的时间不多,活下去或者成为唯一的目标。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新动力汽车公司经历了一轮淘汰,林赛、百腾、博骏、吕赤、奇点汽车等。要么已经走出去,要么即将走出去。

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二线造车新势力正在加紧布局。魏玛汽车CEO沈晖不久前公开表示,2021年将是魏玛汽车加快战略的一年,魏玛将加快产品、智能、渠道、技术等多线程运行,布局B端旅行业务。扩大了产品线,跳出了20万元以下的细分市场。此外,爱知还在1月份宣布,已获得全国网络车在线服务资格,成为中国第一支进入网络车业务的新生力量。

除了产品和旅游领域的布局,新的电力公司正在加快上市,计划今年实现IPO。近日,魏玛、零跑、爱知等新造车动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享受优惠。近日,魏玛完成上市辅导,市倒计时;滴滴则入股爱驰汽车,爱驰计划首选美股IPO,但不排除登陆科创板的可能。零跑汽车于今年1月份完成B轮融资43亿元;哪吒汽车也在去年年末完成20亿元的C轮融资,并计划2021年在科创板IPO上市。

业内以为,目前,全球资本市场还是偏好新能源汽车,虽然特斯拉、蔚来等的估值令人困惑,缺乏统一标准,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投资造车新势力企业。而能够拿到多少融资,就要看企业的本事了。

汽车分析师任万付曾对媒体表示,对二线造车新势力来说,2021年的日子应该不会太难过。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恢复,一方面头部新势力的带动作用明显,再者就是错失头部新势力最佳投资机会的资本大概率会将目光转投这类新势力。只要走好差异化这步棋,二线造车新势力有望迎来冲击第一阵营的机会。

“新人”攻入

搅局?混战?格局将会怎样?

需要注意的是,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中短期机会与风险凸显并存。就在蔚来、小鹏、理想的股票被“去泡沫化”,威马、哪吒、零跑等努力融资实现IPO的同时,从百度、小米、阿里到亚马逊、苹果等,国内外科技巨头都传出了造车的消息,越来越多的跨界者参与到这场造车的资本游戏中,让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2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2月21日,小米集团就此消息给出回应,“还未就相关业务正式立项。”虽然小米否定了造车,但是其对电动汽车生态的研究与评估仍在继续。

不同于小米造车的悬而未定,3月2日,百度与吉利共同出资成立了“集度汽车”,百度一改往日供应商的角色,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此前,阿里与上汽集团联合推出了智己汽车,华为也不断推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逐步深化与车企的合作。

与此同时,从进入2021年开始,有关苹果合作造车、苹果汽车专利等消息就不停地爆出。虽然,最终的合作伙伴依旧扑朔迷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苹果造车或许并不遥远。据外媒报道,2024年苹果将投产第一批量产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除此之外,背后有地产公司支撑的恒大汽车,将在2021年大展拳脚,不仅1月份宣布融资260亿港元,恒驰1也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量产上市,或将成为2021年造车新势力强势的搅局者。在国内、国外市场经历多次波折,基本上被宣布失败的法拉第汽车,如今又在各方资本力量的裹挟之下,试图重新回归国内市场,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或将为FF提供代工服务。

苹果、百度、小米、恒大等的加入或许会给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上带来短期价值的利好,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其加入,现有造车新势力格局将受到较大冲击。

面对相继出现的新竞争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称,“我们非常敬仰、也非常欢迎这些科技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时间对我们和几家新势力是更有利的。当新进入的科技企业埋头从0到1阶段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到从1到10的高速增长阶段。”的确,从理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新的科技企业想要进入智能车领域,完成从调研、立项到做出一款比较好的产品,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或许会给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留下喘息的机会。

实际上,造车新势力所面对的竞争者不仅是即将入场的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领衔的新一批造车新势力,还有传统车企,他们正在加速转战新能源市场,抢夺市场份额。2月21日,吉利官宣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此前,北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长城等已经建立独立电动车品牌。合资企业也在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1月份南北大众几乎同时推出旗下全新的纯电动车型——ID.4 X和ID.4 CROZZ。

可以说,在各方布局的加快推进下,2021年整体汽车行业的竞争注定更趋于激烈。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2020年全年总上险量约为15.5万辆,同比增长约129.8%,占新能源汽车整体上险量比例约13.8%。如今,这一狭窄的市场,又涌入了更多玩家,留给造车新势力喘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不过,崔东树表示,“未来造车新势力的格局还是会有变化的,但是变化不会那么剧烈了,因为很多企业已经站住了脚,而且资本市场也有一个比较高的认可度,所以会好一些。”

应对挑战

技术升级与销量提升是当务之急

电动化趋势下,相比外部竞争,企业最大的挑战更多来自于新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新物种”已经从传统的功能性的车企转换成一个科技公司,企业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就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引领行业变革。正如崔东树所言,“应对挑战,造车新势力还是要实现技术升级的加速推进,才能应对行业的变化。”

所幸的是,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以互联网和软件为核心,发展与规划都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相一致,并进行了提前布局。同时,造车新势力在服务、体验以及粉丝营销方式等软实力方面已经先人一步,绑定了一定数量的用户。例如,小鹏P7在近期进行了小鹏汽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OTA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科技服务;蔚来“海底捞式”的服务是其一大核心优势,并在用户当中收获“真香”评价。

在守住核心优势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仍面临着产能不足,规模不大的问题。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对记者表示,“造车新势力的当务之急是要把销量搞上去。如果销量上不去,资本方也会有想法,届时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

蔚来、小鹏、理想2021年的销量目标均为10万辆,结合乘联会预测的中国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150万辆,如果三家企业能够达到销量目标,将合计拿下20%的份额。不过想要达到这个销量目标并不容易。

2020年,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公司的合计上险量只有10.4万辆,其中,蔚来的上险量最高为4.3万辆。今年2月,三家公司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但环比出现大幅下滑,蔚来降至5578辆,小鹏与理想降至2000辆左右。“头部”企业尚且如此艰难,尾部企业的处境可想而知。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曾对媒体表示,从市场容量端来看,新入局的造车新势力是有机会的,但前提是新势力能否精准定义出其种子客户,是否从研发到销售到售后一整套服务环节上围绕种子客户去发力。未来5年可能只有3至5家的新势力能够活下来。

就像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2月22日发布的万字长文中提到的,“当今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群雄逐鹿,在资本狂欢劲舞的推动下,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是,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规模,最终全球汽车工业企业存活下来的数量不会太多,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表面的张扬与热闹,而是厚积薄发与核心能力。”

下滑的股价就给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加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企业想要实现销量提升并站稳脚跟尚且不易,其他资金更加紧张、产能更加不足、销量更难成规模的企业,想要成功上岸更加不易。造车新势力所能做的就是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抓紧时间提升整体产能与销量,让资本市场以及消费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