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沉积规模压降结果明显 未来投资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2021-05-18 15:52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根据近期数据,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保持稳定。自202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加强结构性存款整改以来,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经历大幅压力下降后逐步稳定。

结构化沉积垢的压降效应明显

随着银行融资“保本”时代的结束,近年来存款产品和国债成为银行融资投资者追捧的替代品。结构性存款作为收入相对安全的产品之一,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整顿,但仍然受到很多关注。

荣360数据研究所公布的《2021年4月银行结构性存款报告》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4月份结构性存款发放数量为1471笔,较上月增加137笔。

尽管如此,结构性存款总体规模仍呈下降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6681.83亿元,较上月下降4.69%,较去年同期下降42.85%。具体而言,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较上月增长0.81%,大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较上月下降4.58%;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下降1.88%和9.52%。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存款管理,抑制高利率,减轻结构性存款压力,旨在帮助控制银行的债务侧成本。

“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缩小规模的任务更重、更难,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更加依赖结构性存款。近几年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过快,尤其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导致存储成本上升,净息差收窄。”荣360数据研究所研究员认为。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发展符合政策预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1年3月,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降至36425.23亿元,为2017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结构性存款不再保证高回报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对结构性存款设定了较高的保证收益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为引导结构性存款规范有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12月组织利率自律机制,将结构性存款保证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督促银行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金融时报》的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虽然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大回报往往是可观的,但银行并不保证最高回报。结构性存款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这在行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银行会如实告知客户。

“预期回报率是根据所涉及的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来计算的。能否达到预期的最大值,要看实际情况。”北京某大型国有银行网点财务经理在《金融时报》记者询问结构性存款收入时告诉记者。

“我刚刚到期了一笔结构性存款,虽然回报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最大值,但我很满意。我不一定能得到最高的预期收益率,银行在我办理业务之前已经通知了。”刚刚在一家银行网点完成结构性存款支付的李女士说。

荣360数据研究所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4月到期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中,同时披露预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的有696笔,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有544笔,占比78.16%。

虽然银行没有

为了降低结构性存款的实际存储成本,监管要求银行降低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同时也禁止银行发放虚假的结构性存款。对此,业内专家认为,真正的结构性存款比例将逐步提高。

“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背后,必然有真实的衍生品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接下来,一些银行需要继续优化和调整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设计,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风险不符的假结构性存款。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在市场中的比例将逐渐增加。”刘银平认为。

他还表示,真实结构性存款比例的提高意味着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大收益率将会波动,投资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要仔细检查产品的收益规则。

相关专家建议,在购买结构性存款之前,必须仔细了解具体的收益规律,以及产品达到不同收益率的条件和概率。

“总体而言,与黄金等贵金属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入趋于稳定;与股指挂钩往往容易达到最高年化收益率,缺点是波动大,收益率难以保证。”一家银行分行的财务经理透露。

因此,行业专家表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者在购买此类产品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产品构成和收益结构的设计规则,并对关联金融衍生品背后的风险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必须加强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对于银行,必须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专家说。

记者还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各银行都加强了对结构性存款的风险预警。

光大银行在其最新的结构性存款海报中表示,“结构性存款不同于一般存款,具有投资风险”,并提醒消费者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华夏银行也有类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