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实施周期的预分配配额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2021-05-19 15: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全国碳市场开始进入倒计时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始进入倒计时。记者近日获悉,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实施周期的预分配额度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届时,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将检查企业配额数量,并将配额发放到省内重点排放单位的登记账户。"全国碳市场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透露,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完成交易系统、登记系统、数据上报系统等配套系统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配额分配、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将于6月底前正式上线网上交易。

市场建设进入“备战冲刺期”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要求,企业应在2020年4月30日前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申报,省级部门应在6月30日前完成核查工作,省级部门应在9月30日前完成配额核查工作。企业将在12月31日前完成配额支付和绩效。”刘杰说,全国碳市场的整体结构正在逐步清晰。

从制度架构上看,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国家碳排放权的集中统一交易。“为了实现全国碳排放交易的统一市场和统一价格,交易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遵循‘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交易公平高效、市场监管全面深入、主体参与便捷’的总体思路。”刘杰表示,交易系统是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的交易平台,汇集全国所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指令,进行统一匹配交易。交易系统与国家碳排放权登记系统相连,登记系统根据交易系统在一天结束时提供的交易结果办理配额和资金的清算结算。重点排放单位和其他交易实体通过交易客户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

在交易机制方面,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出,根据规范经济运行、稳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需要,可以通过拍卖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也可以依法购买重点排放单位和其他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获得的碳排放权。“目前,交易所已建立限价、最高持股限额、大户报告、风险预警、异常交易监控、风险准备金等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碳交易风险管理。”刘杰透露。

作为碳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数据质量验证成为系统设计的关键。“由于发展水平、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水平也参差不齐,数据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完整的温室气体排放MRV系统,以确保碳市场的建设。”刘杰指出,科学完善的MRV体系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和运行的基本要素,可以为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数据支持,为配额分配提供重要保障,有效支持企业碳资产管理。

关于碳市场体系建设,刘杰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引入更多投资者,以适当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建议将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统一起来,以避免因市场分割和分散设置造成的低效运行,充分发挥。

从各地试点碳市场来看,沪、京、深、鄂、粤等碳交易所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包括碳借贷、碳托管、碳债券、碳远期、场外期权交易、场外掉期交易、担保CCER远期合约等。碳融资包括碳基金、碳配额和CCER质押、碳配额回购融资、碳配额出售回购、跨境碳资产回购等。

“全国碳市场上线后,将根据未来碳市场的发展阶段逐步构建碳金融,待市场和政策条件成熟后,再开发各种金融产品。”刘杰表示,碳金融衍生品中的碳远期和碳期货在碳现货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2016年,上海、广州、湖北碳市场推出碳配额远期交易。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碳配额远期产品是标准化协议,采用网上交易,采用上海清算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方式。其形式和功能与期货非常接近,可以有效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发行碳价。

“到2020年底,上海碳配额累计长期交易量达到433万吨,几乎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国家碳配额顺利运行后,加快国家碳配额长期研究,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选择上线时间。”刘杰表示,今后将在国家碳配额的基础上研究国家碳配额指标,为成为国家碳定价中心奠定基础。

在碳期货方面,格林特里期货公司研究员季晓云认为,碳期货的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按照欧盟碳期货交易量是现货30倍的标准,中国碳期货交易量可能达到4000亿吨左右。按照目前试点碳市场50元/吨的平均价格,碳期货年交易量将达到20万亿元,大致相当于橡胶、铁矿石、铜。预计全国碳市场开始交易,碳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碳期货上市的市场基础将逐步完善。

刘杰建议,在符合政策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化,对现货、衍生品和期货进行顶层设计,努力形成多层次的碳市场。建立基于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国际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碳金融衍生品探索步稳蹄疾

“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带来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可能会有很多参与者受益。”东方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卢日新认为,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年,碳将在2025年被纳入

交易市场比重30-40%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与欧盟总排放量水平相当。基于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碳价调查》的研究结果,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1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随着活跃程度的提升以及碳价的稳定,高交易活跃度将直接拉动交易所业务量的增长,参与控股交易所的企业将获得收益。”卢日鑫称。

他指出,新能源及碳资产管理获得增长点,碳核查机构也将实现业务大幅增长。以5%的抵消配额的上限测算,目前CCER项目年减排量的缺口在1.5亿吨左右,参与开发CCER的新能源企业及碳资产开发管理企业将获利。以15元/吨的CCER价格估算,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单位发电毛利润将增厚4.8%、2.5%和6.4%,生物质最为显著。此外,企业履约需通过自身碳盘查及第三方机构碳核查进行排放量审核,企业自身进行碳盘查的工作费用在12万至18万元/次。据北京财政局公布的碳核查招标公告,单次碳核查费用在3万元/次左右。全国碳市场初期拟纳入1万家企业,预计业务规模将达到20亿元。

广发证券研报认为,从短期来看,约50%碳排放由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加上碳市场的潜在催化效应,建议关注火电板块;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贡献占比近30%,建议关注钢铁、电解铝板块;此外,关注全面受益的节能环保板块。从中长期来看,建议关注能源替代“中国优势”链,如光伏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及输配侧技术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