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亿银行理财面临“大洗牌”:大银行忙着整顿小银行 转做代理销售

2021-09-09 15:55 来源:第一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整改压力大幅增加,中小银行可能逐步退出理财大军。]

【近日有市场传言称,没有金融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新增金融服务,即存量规模将被锁定并逐步消化。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公告或通知,但根据记者的采访,这种趋势可能已经确立,资产管理一直是一项高成本、高门槛的业务,与早期金融产品“资金池”运营模式下的成本、技术、人员要求有很大不同,中小银行可能无法应对,很多银行已经启动转型计划。]

就在几周前,有消息称将禁用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产品整改压力剧增。近日有消息称,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新增理财业务,即中小银行或逐步退出理财大军。

上述消息其实与资管新规精神不谋而合,CBN也从多个渠道证实了最新传闻。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原本一些中小银行缺乏独立成立理财公司的能力,对“资产管理”的投入原本就巨大,所以很多中小银行早就计划退出,转投代销,也就是“理财”。未来,市场规模近30万亿元的银行业将出现“大洗牌”。

中小银行可能淡出,变成代销渠道。

据相关数据显示,仍有15家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达到500亿元门槛,其理财子公司未获批建设。按照非保本理财规模,依次为北京银行、浙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天津银行、贵阳银行、广州农商银行、中原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汉口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广州银行、重庆银行。

近日有市场传言称,没有金融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新增金融服务,即存量规模将被锁定并逐步消化。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公告或通知,但根据记者的采访,这种趋势可能已经确立,资产管理一直是一项高成本、高门槛的业务,与早期金融产品“资金池”运营模式下的成本、技术、人员要求有很大不同,中小银行可能无法应对,很多银行已经启动转型计划。

“以国际领先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其资产管理业务的成本收益比普遍超过70%,主要投入在投资研究团队和科技建设上。但国内银行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加大投入刻不容缓。”麦肯锡全球高级管理合伙人屈早前告诉CBN。

这种投资自然不是所有银行都能承受的。“中小银行很可能是未来其他理财子产品的代销渠道,理财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一家股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去年相关监管要求限制互联网平台作为代销渠道,这一方面挑战了财富管理渠道的分布,但另一方面意味着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将成为唯一合规的代销渠道。

大线忙于转型,产品期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银行财富管理公司的成功开业和生存并非没有隐忧。2021年底将是新资产管理条例延期一年后的最后期限。财务整顿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返还现有理财资产的方案,上半年尚未实施。根据初步方案,归还资产对全行资金占用、贷款拨备等指标不会有太大影响。”屠宏说。

9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再次向市场披露理财业务整改转型进展情况:截至7月底,全部理财股整改任务已完成近70%,预计大部分银行机构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改。截至7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80%;银行间理财较峰值下降96%;保本和不合规短期产品规模较资产管理新规发布时下降98%以上。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建设,其中21家已获批开业。

此外,这位财富经理还将面临一轮“净值”冲击波。此前有消息称,监管对6家国有大银行及其金融子公司进行了指导,9月1日后大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资产可能不采用成本法估值;已采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现有资产,应在10月底前整改完毕。根据CBN对多家金融子公司渠道和投资经理的采访,“净值化”的冲击波确实正在逼近,这一消息也导致该行永续债收益率在8月25日直接跃升10~20BP。

“未来,计划在3个月以内开业的产品发行量将下降,或者收入大幅下降以匹配截止日期,或者产品截止日期将延长。”一家大银行财富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告诉CBN。此前,3个月以内的定期理财产品往往是财富管理人要求最高的部分,也是银行“规模化的利器”。此类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可达3.4%左右,远超同类商品基数或债务基数。原因是这些产品多为成本法估值的专用账户,配置非公债券等资产,产品净值不波动,短期产品的客户体验和收益也有所提升。

“但问题是,这些定期产品在条款上还是不匹配,摊销成本法还是走老路,不是‘真净值’,增加了财富管理人之间的‘内卷化’,所以监管越早越好。”上述人士表示。

外界认为,如果监管完全禁止成本法估值,短期产品会大幅缩水或收益率大幅下降,如果财务经理失去这一点。

部分的优势,预计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也难免会缩量,这部分资金可能会回流银行表内,也可能流向公募、私募基金。

合资理财公司拼主动管理

本土理财子继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财资产,其中包括很难进行净值化转型的非标资产、PPP、永续债等,因此当前仍面临较大的整改过渡压力。同时,由于薪酬体系的限制,投资经理多以母行早前的资金池管理人员为主,尽管新招的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亦不少,但要通过社会招聘挖到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较为少见。此外,当前理财子产品的整体权益投资占比约在5%~1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委外给了公募基金等机构来管理。

相比之下,轻装上阵的外资机构似乎目前步伐更轻快,而且借助中资银行合资方的渠道优势,其也将获得打开本土市场大门的钥匙。不过,对外资机构而言,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越发白热化。

欧洲最大资管公司东方汇理资管和中银理财合资的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开业。除了理财公司标配的“固收+”和多资产产品,汇华理财很早就发行了PR4级股票产品,这是银行系理财公司很少有的尝试,毕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较低。同时,投资经理也都是来自公募基金“老兵”。相比之下,中资理财子的产品更多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等PR2、PR3风险等级的品种为主。

今年6月宣布开业的贝莱德建信理财近期也发行了首款产品。令人惊讶的是,首款产品就是风险级别高达PR5的量化股票产品,起投门槛也达10万元。而目前多数理财子产品的起投门槛下调至1000元甚至1元。贝莱德建信理财显然瞄准了相对高净值人群。

据记者了解,上述两家外资目前表现都超出预期。开业一年来,在中国银行的渠道优势下,汇华理财的管理规模已逼近500亿元,首款股票产品的回报近30%;贝莱德首款产品发售不足一周,建行私行渠道的销售已达15亿元。

未来,预计还有更多外资入局,主动管理能力强的机构也将脱颖而出。2月22日,银保监会批准同意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预计第三家合资理财机构将于年内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