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险企营收净利双丰收 新准则助推报表更真实、更透明

2023-05-04 11:3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何奎 韩宋辉

实施新准则的“新”财报果然亮丽。

今年1月1日起,上市险企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两个新准则。近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披露了实施新准则后的首份财务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

整体上看,新准则有利于上市险企业绩释放,各公司一季度业绩均有较好增长。险企资产和负债两端也明显受到新准则影响,投资端主要表现为:更多金融资产被以公允价值计量,让市场波动更直接体现在利润变化中,从而推动险企资产配置未来更趋于保守;负债端主要表现为:保费收入确认方式的调整更真实反映险企经营成果。

多家险企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两个新准则的实施仅是公司财务计量方法和报表呈现形式的优化,对于险企自身经营而言并没有根本性影响,不会改变公司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和管理体系。

营收净利双丰收

上市险企2023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双丰收。

营业收入方面,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分别约为2537.78亿元、1377.69亿元、290.05亿元、3683.85亿元和943.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8%、17.4%、7.2%和19.4%。

归母净利润方面,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分别约为383.52亿元、117.21亿元、69.17亿元、178.85亿元和116.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9%、230%、114.8%、18%和27.4%。

一家险企财务负责人表示,业绩如此亮眼是资负两端共振的结果。一方面,我国经济迎来复苏,险企一季度加大“开门红”力度,负债端明显回暖,尤其是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表现超预期。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8.8%,中国人寿和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7.7%和16.6%。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回暖,投资端获得更多收益增厚业绩。”上述财务负责人说。2023年第一季度,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同比分别上升120个、100个和33个基点。

新报表更真实 利润更反映市场波动

上市险企执行新准则带来业绩释放,净利润将更反映市场波动。

投资收益率改善背后的重要原因是——险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均由负转正。2023年第一季度,5家险企由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实现的收益合计约606亿元,而去年同期合计亏损约237亿元。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变动较大的背后,既有资本市场回暖的影响,亦有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分类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更多金融资产被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

此外,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方面,新准则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式”代替“已发生损失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变大、计提时间提前、计提金额增加,这将增加险企利润的波动性。

中国人保在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中解释称,该公司净利润大幅上涨,主要由于新准则下采用新计量模型、金融资产分类变化及公允价值变动影响。

为减少净利润波动,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后,险企在资产配置上可能更趋于保守。国泰君安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表示,险企将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或高股息资产占比,以降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利润不确定性的影响。

新报表更透明 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挤“水分”

实施新保险合同准则后,险企保费收入确认方式更透明、更直观,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水分”被明显挤出。

原准则的“已赚保费”科目改变为“保险服务收入”,除了科目名称变化,在确认标准和列示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新保险合同准则要求,险企必须分拆保险合同中可明确区分的投资成分和其他非保险服务成分。

所谓投资成分,是指无论保险事项是否发生,均须偿还给保单持有人的金额,可以理解为保单中的“储蓄”成分。

此外,新保险合同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强化“权责发生制”,将原来险企保险业务确认收入的时点由缴费期扩展到保险期,规定险企必须要按照保险履约进度逐期确认保费收入。

根据上市险企披露,采用新保险合同准则后,5家险企保险服务收入均较此前的已赚保费“断崖式”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5家险企调整后的保险服务收入合计约3626亿元,相较调整前合计的已赚保费减少超5000亿元。

其中,以寿险为主要业务的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变化幅度较大。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分别约461亿元和142亿元,而调整前的已赚保费分别约2945亿元和639亿元。

海通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模型收入角度来看,险企收到的现金流总额并没有变化,但是在确认周期上被拉长,新业务对当年保险服务收入贡献将下降,而未来的现金流收入稳定性将加强,并且对于已经度过缴费期的存量保单,可能因为追溯调整的要求而重新贡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