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评估如何支持国际谈判

2019-12-02 16:33 来源:和讯科技

本报记者何亮12月2日电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开幕,另一场国际利益游戏开始上演。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谈判和贡献智慧寄予厚望。在马德里边会上分享科学严谨的气候评估结果,无疑是唱响“中国之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时刻。

国际谈判期待中国的科学之声

诞生于1992年(以下简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2015年达成。《公约》框架下每轮气候谈判的重要成果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发布的气候评估报告密切相关。“20多年的国际气候治理历程告诉我们,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需要科学的气候评估结果来支持国家的观点和声音。”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海洋部副主任王温韬在第23届“气候沙龙”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气候变暖是国际公认的趋势,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减排、适应、资本和技术的谈判曲折前进,全球排放模式和治理规则不断变化。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21世纪中心全球部副主任钟平表示,相关研究收集了目前所有国家的减排目标,发现2030年所有国家自主减排与控制气温上升2℃的减排目标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此外,由于美国退出、欧盟经济复苏缓慢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分歧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日益提高。

尤其是在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面临着第一份全球清单。气候谈判专家、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高翔表示,这一谈判热点迫切需要中国科学家提前研究,并在国际社会中发出声音。

评估报告支持中国的故事分享

站在国际舞台上,我们需要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好故事。《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公约》)科学卷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赵陈清在气候沙龙上表示,中国的气候正在持续变暖。在过去的120年里,中国的气温从1.3℃上升到1.7℃,特别是自1960年以来,气温每10年上升近0.27℃,给中国的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为减少排放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初步结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3.2%。到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生物质发电、水电发电、光伏发电等指标的总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在国家、地方、产业等不同层面出台有序的碳减排政策,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促进节能减排行动的有效实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提前40%-45%的目标。政策卷《评估报告》的主要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宋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能与缓解和适应层面的政策指导分开。

科技成为气候谈判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评估报告》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科技部将举办以评估报告为主题的会外活动,介绍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成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