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致力于30年小麦真菌病例的研究

2019-12-03 13:58 来源:和讯科技

199505626.jpg

发扬科学家的精神,人人的小东西

2010年,康振生注意到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用小麦条锈病感染了植物“小檗”。这让他深思。

康振生于1982年与条锈病斗争。这是真菌病害——小麦幼苗长黄锈粉,光合作用降低。1950年条锈病的流行导致了中国小麦的夏收。2002年一场全国性的流行病造成了10亿公斤的产量损失。

条锈菌孢子很轻,随着气流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康振生想知道:条锈病总是有新的品种。他们从哪里来?

西北山区凉爽,是夏季条锈病菌的滋生地和新细菌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康振生经常去陇南、陇东和关中农村考察。他们用手扶拖拉机爬山,在农民家里吃东西,停下来收集标本。

关于小檗属植物的论文开阔了他的眼界。小檗是一种常见的灌木。先前的研究(包括2010年的论文)认为它与小麦条锈病无关。但康振生认为:小檗在美国历史上已经被根除,因为人们怀疑茎锈病细菌会在小檗上繁殖。"也许夏季孢子来自小檗上条锈病的有性繁殖?"康振生决定挑战教科书。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始在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进行实地跟踪调查,寻找小麦条锈病菌在自然条件下扎营于小檗并携带其家人的证据。他们在恒温实验室模拟繁殖环境,并在培养皿和电子显微镜下寻找线索。

几年后,康振生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条锈病确实在野生小檗上交配繁殖,这也是小麦杀手无休止出现的根源。这一发现被评为“里程碑”

由此推广的技术系统使全国条锈病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每年减少20多亿公斤小麦损失。这项成就后来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康振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绿色麦田,另一张是黄花理发店。

人物简介康振生,西北农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干旱地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和导师李振奇院士一样,曾在学校的洞穴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被称为“院士洞穴”。三十多年来,康振生一直把战胜小麦病害作为自己的职责。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小檗在内的条锈病防治技术体系。小麦赤霉病菌和毒素在穗部的侵染和扩展模式首次被完全提出,澄清了百年来的争议。由此构建的赤霉菌防治技术体系每年可节约小麦损失28亿公斤。

(实习生鲁玉娥画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