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为什么中外数据新闻报道“不同”?

2020-08-24 10:31 来源:新浪科技

自今年年初以来,COVID-19流行病席卷全球。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时代之后,中国从个人电脑到移动设备的转变比国外更加彻底。根据45日《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网络新闻用户数量达到7.31亿,网络新闻用户数量达到7.26亿。因此,国内媒体更喜欢通过移动终端呈现各种作品。

由于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微信、微博、颤音、今天的头条和基于手机的主要新闻应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例如,微博和微信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渠道,对国内数据新闻的表达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合移动通信的静态图片和文本几乎成为国内数据新闻呈现的首选。

国外作品将同时考虑个人电脑和手机。PC机可以更好的发挥数据新闻的特点。例如,使用鼠标点击可以实现更复杂和准确的交互和设计;更大的屏幕区域可以显示和携带更多图表和更多信息。此外,与手机端的零散阅读模式不同,电脑端更有利于读者阅读深层作品。

传播效果与成本考量

研究发现,国外的数据新闻实践主要来自传统的机构媒体,如英国的《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然而,国内数据新闻的制作来源更加广泛和商业化。机构媒体,包括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信息应用,以及丁香园等基于某个专业领域的“自我媒体”。此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商业公司也在向网站和新闻机构提供数据新闻。

相比之下,国外比较成熟的机构媒体更注重内容制作,较少关注成本;然而,由于国内媒体与市场的密切关系,编辑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此他们更注重阅读量、转发量和好评量等量化指标。

因此,基于传播效果的考虑,中国媒体更多地采用静态图片、视频等易于传播的呈现方式;国外媒体将综合考虑各种呈现方式,适时采用高成本的互动方式呈现作品。

中国的数据新闻如何“动”起来?

研究表明,我国的数据新闻作品大多是静态信息地图,这也与视觉设计水平较低有关。2013年,当中国媒体和高校开始发展数据新闻制作和教学时,强大的国际媒体在几年前成立了一个团队来推出数据新闻,并制作了诸如获得普利策奖的《雪崩》等优秀作品。

早开始意味着更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更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个成熟的数据新闻部门通常对数据记者有更全面的要求,除了写作能力之外,还包括视觉设计、前端编程或数据挖掘技能。这让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形式创新和深度挖掘感到放心。

研究表明,国内数据新闻团队可以积极引进数据新闻专业人才,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新闻素养和技术素养并重。最后,数据记者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数据素养、统计知识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后,不仅可以简单的呈现数据,还可以深入挖掘和分析数据,以数据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