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颗卫星上天 但卫星互联网消费终端尚未成型

2020-09-15 11:19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低轨道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从国家层面来说,频率和轨道位置是战略资源。为此,近年来各国和各大商业巨头纷纷推出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领域风起云涌。

据外媒报道,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9月初向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的最新报告显示,该公司计划每月定期发射120个卫星链。此前,SpaceX成功发射了第12批星链互联网卫星。

在中国,北京九天MSI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卫星工厂已经在河北唐山开工。该项目的初始项目完成后,每年将有100颗卫星的生产能力。这也纳入新基础设施建设范围,资金和行业快速跟进。2020年也被业界称为卫星互联网的“第一年”。

低轨互联网星座成竞争焦点

因为SpaceX而进入大众视野的卫星互联网,并不新鲜。

航天专家黄植诚告诉记者,卫星互联网是继有线互联和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它包括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地球星座和地球低轨道互联网星座。“因为前两种已经被广泛使用,所以目前业界的热点是低轨互联网星座。”他说。

黄植诚介绍说,80年代发展起来的小卫星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星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以铱星和全球之星为代表的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发展迅速,掀起了建设卫星互联网的第一次高潮。业界先后提出了多个星座的概念。它们的星座传输延迟更短,路径损耗更少,成本更低,能够满足地面网络不连通地区的需求,这也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九天MSI联合创始人彭圆圆分析。

截至2019年,世界上近一半的人仍然没有互联网连接,这意味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发展经历。陆地互联网只覆盖陆地面积的20%,地球表面的5.8%。卫星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案。

“低轨道上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从国家角度看,频率和轨道位置是战略资源。”彭媛媛表示,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国和各大商业巨头纷纷推出卫星互联网。此外,黄植诚补充说,卫星互联网将是军事指挥、控制和通信的最重要手段。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约为2218颗,预计未来10年将增长10倍,增长主要来自低轨通信卫星。

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两年来,SpaceX在星链项目上投资超过百万美元;现在每月能生产120颗卫星;到目前为止,已经部署了650多颗卫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星座。SpaceX还透露,将加快部署星链集群,计划利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系统每月向轨道星座发射120颗星链卫星,其中包括亚马逊计划向低地球轨道发射3236颗网络卫星的“柯伊伯项目”和加拿大TeleSat公司的TeleSat Leo项目。

在中国,卫星星座“云项目”计划在2023年前后建设一个由80颗低地球轨道通信卫星组成的星座,以解决物联网业务中地面蜂窝通信网络覆盖不足造成的通信盲区问题。

私营航天公司也在这一领域不断努力。以九天MSI和银河航天为代表的一批卫星互联网企业正在蓄势待发。

九天MSI智能卫星厂9月1日在河北唐山开工建设。彭媛媛介绍说,作为为期九天的卫星研发

“我们将在卫星制造领域引入智能和脉动的工业生产线,这将改变传统的卫星制造模式,通过大规模生产服务于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彭圆圆说。

据国泰君安证券相关研究,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整体市场将达到1000亿。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增关联企业1128家,同比增长158%。

“未来几年,国内互联网卫星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批量生产100多公斤的通信卫星将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彭圆圆说:“从这个角度来看,2020年不仅是卫星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年’,在领域上也是如此。地面终端和应用市场准备就绪。

彭圆圆认为,卫星互联网最大的挑战在于应用。“地面终端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终端用户的应用示范,突破了产业化初期的瓶颈。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是关键。”

黄植诚持有同样的观点。“在应用方面,最大的技术难点是接收终端的开发。要达到普通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水平,开发手机大小的终端就更难了。”黄植诚说。

“卫星发射可能是一个十亿美元的市场,卫星互联网的终端产品是万亿,应用是一个没有天花板,充满想象力的市场。”彭圆圆分析,为了迎接这个市场,已经提前部署了九天MSI人才团队和技术储备。

“除了卫星制造,我们的技术人员还拥有来自国际巨头的高级交流人员和来自石油勘探等不同领域的从业人员。”彭圆圆表示,这种配置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来卫星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深度应用。她举了一个例子,“前段时间西双版纳人和形象的冲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后来客户给了我们这个项目。我们给大象套上项圈,通过卫星监控实时跟踪它的轨迹。一旦进入人类活动区,就会报警。”类似的应用可以扩展到远洋船舶全程跟踪、烟雾监测等领域。

黄植诚透露,国家级卫星互联网项目正在部署中,必将推动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经济迈上新台阶。”黄植诚说。

相关:

10万颗卫星发射计划促卫星量产

传统上,航空航天应用属于“国家队”领域。发射的卫星通常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通过定制的生产方法设计和制造。发射周期理论上需要26-32个月,也是因为生产周期长,技术和成本门槛高。到2019年底,可以实现一次性演示设计和批量生产,卫星的生产周期可以缩短到几周甚至几天。所有这些都使得商业资本进入卫星生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