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在创新领域培育新农民

2019-12-17 10:43 来源:和讯科技

199702233.jpg

福建省科技厅厅长林熊文(左二)在东庄生态休闲农场指导南瓜修剪和水肥管理。受访者提供了图片“振兴农村的关键在于人。目前,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人才和技术。科技委员应该帮助农民获得体面的工作,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

初冬时节,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白山村的白草花园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孕育着植根于当地土壤的农村企业家。在田野里,种着瓜蒌、三叶草和其他红色的土地。它还培育了一批扎根于当地土壤的农村企业家,推动了闽北123个产业的整合和发展。

产业单一,瓜果棚架闲置,经济效益低.此前,邵武创新瓜蒌种植合作社主任欧阳明也对此表示担忧。现在,进入南武夷医药博览园创造新世界后,合作社在其创始人导师福建省科技厅厅长、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学院副教授邹晓星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闲置的瓜蒌棚架,种植了40亩从台湾进口的百香果新品种,为合作社带来了22万元的利润。

”在新时代,农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领域,是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们应该吸收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其他创新型企业家,把这个平台搬到第一线,把经验运用到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上。”邹晓星说道。为此,他积极推动福建农林大学与邵武中医药产业对接,在高校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可容纳100人的农民田间学校。

邹晓星等专家依托武夷南药园创造世界,改造推广立体套种、滴灌等新技术,开展中药初级加工、贮藏等技能培训共200余人次,造就了闽北欧阳明、杨常林等一批中药乡镇专家。14批大学生实习实训共完成1600人次,促进了福建省中草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严金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牢牢把握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核心,以科技委员领导的一系列区域创新平台为载体,汇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因素流向农村,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新时期中国和福建省“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