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乡挺好的》编剧霜霜:这个剧本过得不错

2021-08-16 17:42 来源:澎湃新闻

《我在他乡挺好的》海报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原标题:《我在他乡挺好的》编剧霜霜:懂市场懂当下生活

北漂十几年后,作家郭爽和搭档孙其君聊天。虽然城市很熟悉,“我们有归属感吗?我们可能没有。”

总觉得一提起家,还是觉得是远在东北小城的家。“但我的家乡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过年回家,会感觉像是在度假或者出差;我对家乡很陌生,甚至找不到汽车站。我甚至上了一辆出租车,说我要去某个地方。师傅告诉我,那地方没了;包括认识一些很多年没见的人。家乡不能给你完全的归属感,因为你对那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很陌生。”

这似乎是很多漂泊多年的人的真实感受。回望故乡,犹如异乡,却不是故乡。“你就像漂浮在一个时空裂缝般的地方,没有坠落。”郭爽说:“你说像我们这样在外漂泊的人都是家?如何找到一个可以安家的地方?”

这样一个内向的问题贯穿了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以下简称《他乡》)的整个过程。这部12集的周播剧没有流量,也没有热门IP。上线以来,在豆瓣一直保持着8.3分的高口碑。

一集一个主题,如何钩住观众

在芒果季风剧场播出,《他乡》采用每集70分钟的短剧量,共12集,这使得这部剧的创作与国内市场45分钟一集的20-40集的主流剧量大相径庭。

“以前拍长剧的时候,我们通常是通过多样性来判断节奏。比如三集、五集、七集要有连续性,同一事件的几集要做铺垫,几集做爆发,几集做结局。它有计算方法。但是,在这70分钟的剧集里,大部分时间,我们会在一集里完成一个小主题的阐述,完成三个人物台词,每个台词都有自己的问题和事件。所以在结构和一些叙事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然后包括情节数量的筛选,如何用最极端的情节或者最少的笔墨把一件事表达清楚.我们的朋友总结了一下,在职场外壳里谈恋爱了,所以职场部分可能没花那么多时间和笔墨去做,导致大家觉得有一些职场剧是比较悬浮的。但是,正如我们最初定位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情感剧,而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北漂剧。工作场所是生活的一部分,包括爱情、家庭、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使它对我们想要描述的每一点都更加现实。所以,我们在职场上也花了很多精力,因为这是题材和类型的要求。在这部剧里,我们不能是一个悬浮的职场,否则剧就立不住,人物也立不住。”

郭爽介绍,还有剧友评论说我的人生已经这么苦了,为什么还要看着这种事情让自己更郁闷?我特别明白,有时候我就是想看甜的内容。郭爽坦言,在和Matt的制作人讨论《他乡》要做什么风格的时候,他对此有所顾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也是值得表达的东西,我认为这个行业可以百花齐放。其实前几年我们有过这种类型题材的剧,大家都很喜欢。然而,近年来,我们做得更少,但这不是主题或风格本身。我们能试试吗?”

另一方面,虽然所谓的IP热潮已经过去,但无论是平台还是市场上的影视公司,都倾向于尽快消化热潮中囤积的IP。目前市场上委托编剧比较多,编剧做原创项目难度比较大。《他乡》作为原创项目,能够快速得到平台的支持并走向市场,这是相当难得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剧本不错。”郭爽笑着说道。“我们有想法,平台和公司也有这种需求,就像他们在这个领域思考和尝试做事情一样,我们一拍即合。如果这些因素真的很差,这个项目可能不会成功。”

谈及原创项目的创作,郭爽直言,从选题一开始,主创团队就更倾向于人们关心、有共鸣感的话题。“太小的事情不是做不到,但可能做不到这样的主题或体量。对这部剧的期待不同,你选择的角度也不同。然后做了很多课题。找一个差异很大的学科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相似的学科呢?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比别人好一点?通过找到这样的东西来继续这个项目是可能的。”

“必须尊重市场,”郭爽说。“电视剧不可能是纯粹的编剧或者导演或者他们的个人表达。它的最终呈现是一个集体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市场的规律,但尊重并不意味着奉承和迎合市场。大众市场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很容易看出来,但是喜欢其他东西的观众还是有的,只是暂时没有这样的商品让他满意,能否弥补这个空缺需要思考分析。当然,编剧在前期做项目,我们更关注的是想要表达的故事和人物。这个东西能否被大家接受和喜欢,真正进入更深层次的市场分析,可能是平台和片方做的。但既然你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无论你的剧情还是结构,当然你必须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看剧习惯,比如节奏快一点,而且还有一些

共情的桥段等等,这些确实是有意在贴近他们。”

“所以,编剧所谓的了解市场,其实更多的是要了解当下的生活。”虢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