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2021-10-28 11:25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哪些难题?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围绕这些话题,经济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委员会前主席唐丁丁。

  唐丁丁表示,当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绿色金融系统网络(NGFS)的报告显示,在某些假设前提下,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会导致每年1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一点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过度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GDP总量近一半(44万亿美元)中度或高度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利用生态系统是必须的,但应当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有保护的开发。坦白地说,目前全球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已造成大量生物资源的流失和损失。

  2010年世界各国为解决生态破坏、栖地和野生动植物流失问题,制定并发布2010年至2020年的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但遗憾的是,联合国在2020年9月份发表检讨报告称,没有一项目标完全实现,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

  究其原因,一是缔约方各国政府履约的政治意愿不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变成了生态环保部门的事,而不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二是资金问题。据测算,未来10年,全球每年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投资需求接近1万亿美元(7220亿至9670亿美元之间),目前的资金投入(1240亿至1430亿美元之间)仅能满足投资需求的约15%,未来10年每年资金缺口在5980亿至8240亿美元之间,缺口达85%左右。

  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不能仅靠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还需社会资本包括私营资本的介入和参与。虽然公共资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但仅能提供其融资需求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各国政府财政面临普遍紧张的现实条件下,需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撬动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更多资源的参与,以满足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需求。

  “在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过程中,金融和资本的力量不能忽视。”唐丁丁强调说。金融资本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在于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环境友好的项目。消极的一面在于如果不对资本进行管制和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由于资本投入带来的负面环境社会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强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并研究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唐丁丁表示,国际金融论坛和全球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与两办《意见》的精神不谋而合。“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倡议,就是希望凝聚各方面的合力。

  “当前重要的是全球团结协作,遏制住生物多样性资源进一步流失的趋势,然后才有可能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唐丁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