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婆家“网络名人电梯”背后的民生逻辑

2020-09-21 11: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第一个世纪目标的胜利在望。小康社会的颜色和温度,人最有发言权。为了见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多名记者到各地开展调研活动,记录普通民众正在经历的变化,以及为实现小康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从今天开始,该报设立了一个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银行”的专栏,讲述你、我和他身边的幸福故事。

黑灰色框架配透明玻璃,每个电梯都有自己的360度全景窗口。这不是上海外滩和陆家嘴黄浦江上的豪宅,也不是5A级写字楼,而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临汾路375弄安装的19部便捷电梯。

"每个建筑都100%同意安装."临汾路375弄党支部书记陆表示,小区第一栋楼是1号楼,2015年开始搬迁安装电梯,但改造直到2018年底才完成。

其中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不知道该由谁出多少钱”。

“一楼肯定不交,二、三、四、五、六楼怎么交?能不能每层提高10%”375弄1号楼的故事至今还深深地印在吕的脑海里。

老人下楼困难,导致旧楼安装电梯

吕回忆当时是一号楼领导提出安装电梯的。有一次,住在6楼的一位80岁的老太太生病了,叫了120辆救护车。但是救护车里只有一个司机和一个护士,楼里也没有电梯,老人不能被抬下楼。

60岁的楼领导看到这种情况,自己上去扛人。吕说,大楼的负责人和救护护士一起,把老太太从6楼抬到了4楼,但她背不动。大楼里动员了另外三个退休人员,很多人联合起来把老太太送上救护车。

“老人送医生给老人”这件事,引起了整个一号楼的思考,也引起了小区党总支的关注。楼领导动了,每个家庭都要交点钱,装个电梯。然而,电梯在哪里建造,每个家庭支付多少钱,并没有达成一致。

记者在安装电梯的1号楼前看到,安装位置对西部6户,中部6户有影响。——西边的东灯和中间的厨房灯被挡住了。

吕介绍说,小区后来率先在一号楼成立了“加梯临时党支部”,楼内党员代表带头讨论了“怎么交钱”、“怎么游说”、“到哪里装电梯”等问题。2楼7%、3楼13%、4楼20%、5楼27%、6楼33%的最终出资比例,成为整条街乃至静安区的“金标准”。

从“机箱”到“量产”安装电梯

上海市静安区是典型的特大城市中心。有每年产生数十亿税收的跨国公司总部大楼,有中外游客喜爱的石库门大楼,还有临汾路375弄这样的老公房。

以临汾路街为例,它辖有20个住宅区,80%的住宅建筑建于八九十年代,1687栋建筑中有1507栋没有电梯。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三楼以上的“悬浮老人”占60岁以上登记老人的13.4%。2019年和2020年,临汾路街道连续两年将“旧房配套安装电梯”列为街道一号工程。2019年,上海静安区首次将老公家安装50部电梯列为区政府民生。

住在临汾路375弄1号楼二楼的李阿姨特别支持安装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人民城市为了人民,人民城市的人民”理念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在大规模调研走访过程中,密切关注三楼以上居民的楼下需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电梯安装,推动电梯安装从“案例”走向“量产”。目前临汾路街安装电梯已达61台,辖区内17个无电梯居住区中有16个实现了安装电梯“零突破”。

临汾路375弄,现在有一个居民大会厅,所有安装电梯或其他商务事项的相关手续都“一目了然”。如果住户有需求,按流程填表,然后按“标志”走进不同的服务室,流程就大致完成了。这已经成为其他小区和街道学习的“重点事件”,即——流程导向、透明管理模式,可以加快“装电梯”工程的进度。

陆告诉记者,小区“装电梯”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过程,整栋楼的讨论和定标最快也只能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最近的安装中,375巷12号楼所有成员在一个月内签字同意。“电梯临时党支部”多次组织居民召开居委会会议,最终确定12号楼由4个高层家庭出资完成电梯改造。

这些都得益于上海市静安区总结的“123阶梯工作法”——“1”,即成立电梯临时党支部,动员街道、居委会、社区、居民单位党员形成合力;“2”是建立两个配套机构:安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同时编制了《小蓝书》、《小红书》两本指南,让“零基础”的人“一目了然,照着做”;“三”是指三项惠民措施,即将水、电、煤置换配套工程纳入旧住宅区改造,对安装电梯机组的低楼层居民进行美观建筑群体改造,成立居民自治管理小组和电梯自治经费,调动群众积极性。

这套工作方法在上海市静安区普遍采用。老小区只要需要装电梯,街道和居委会干部就会拿出“小蓝书”和“小红书”,先自学,然后开始搬家。

在静安区,目前正在建设和批量安装的电梯有188台,其中52台已经完工,62台正在建设中。多年来,3,187个家庭受益。

上海正在践行“以人民的向往为城市治理的方向,以人民的需求为城市治理的追求,以人民的痛点为治理的重点,以人民的感受为检验治理有效性的尺度”的以人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