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砰击到与FF牵手 吉利对造新车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2021-02-02 15:58 来源:第一财经

多次“抨击”造车新势力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选择与自己创办的贾跃亭、FF(法拉第未来)合作。除了资金投入,他还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进行合作,探索吉利和富士康合资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1月28日晚,FF和物业解决方案收购公司(PSAC)宣布将通过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FF的“起死回生”在业内备受关注。

根据FF公告,普通股PIPE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30多个长期机构股东。PIPE的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国三大民营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和长期机构投资者。这笔合并交易将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

这三大民营汽车发动机厂是谁?1月29日上午,吉利控股披露,最近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同时是金融投资者,吉利控股也参与了FF SPAC上市的少量投资。

根据FF官网披露的路演报告,FF、吉利控股和国内某一线城市可能会成立合资公司,支持FF在国内的生产计划和FF中国总部的建设。未来,FF将采用全球制造布局和轻资产混合制造战略,包括其在加州汉福德的制造工厂,并与韩国合作伙伴合作进行OEM制造。此外,FF也在寻求通过合资在中国进行代工生产。

虽然上市可以为FF的量产提供资金支持,但FF要实现全球扩张和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FF选择轻资产的代工模式是降低资金需求,避免制造短板的有利选择。但对于吉利控股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

从“拒绝”到代工合作

“这一次是吉利贴牌,战略合作才是主宰。除了代工,吉利也是FF上市融资的战略投资者之一。”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告诉记者,未来FF落地中国的合作模式应该是地方政府负责土地甚至在研发上给予一定支持,FF负责技术和产品,吉利负责工厂建设和生产。

然而,李书福曾多次“攻击”造车的新生力量。在2018年北京车展上,他还公开表示“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整天忽悠人”。但是随着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的出现,李书福对新势力的态度似乎也在发生变化。

在2019上海车展上,李书福参观了造车新势力的理想车棚。2020年2月,有消息称吉利欲收购威来汽车的股权。虽然没有发生,但业内人士证实,此时吉利确实有这个想法。

李斯战略定位咨询高级顾问刘坤认为,吉利最终选择投资FF,可能是因为其在新能源几何上的失败,使其实现了新能源动力品牌的价值,但短期内无法快速打造新能源品牌,但又不想错过新能源的快车,所以最终选择了投资签约。

吉利在2015年“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产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新能源产品占90%。但在2020年,吉利新能源的总销量只有6.8万辆。

目前,吉利控股拥有沃尔沃和吉利共同打造的吉利、几何、北极星等新能源品牌。但特斯拉的极星表现平平,Geometry A(东半球最好的新能源车)销量极其惨淡。

另一方面,受到李书福攻击的造车新势力,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销量优势都越来越明显。

吉利只好放下身段,寻求合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吉利陆续宣布了三项对外合作:与百度建立智能车公司,基于吉利新开发的纯电动架构,广阔的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以及在智能车制造相关领域的紧密合作。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建立合资企业,为全球汽车和旅游公司提供代工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并与腾讯签约,在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

“前面的智能路很迷茫。对吉利来说,与多家公司合作就是不孤注一掷的表现。”梅认为,目前跨国企业在电气化和智能企业方面的短期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保守和过时的思维,因此吉利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是一种必然的措施。

刘坤认为,短期代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吉利的收入,但长期来看,后续不排除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吉利将弥补新势力品牌布局上的不足的可能性。“FF目前虽然有自己的产品和平台,未来合作也比较深入,但不排除双方可以共同开发一些新产品。”梅认为,此外,他认为对于吉利来说,如果与FF的合作成功,吉利未来也不会被排除通过FF渠道登陆美国的产品。这也是吉利在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合作扬长避短

对于FF来说,在当地资本的介入和吉利控股等集体合作下,可以通过“轻量化”模式快速实现产品落地。

FF由贾跃亭于2014年创立,2017年首次宣布

将生产全电动汽车FF91,当时计划于2019年推出。但贾跃亭的财务问题影响了FF的融资以及FF91车型的生产计划。

FF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美元。FF方面表示,FF 81预计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FF 71预计将于2024底量产上市。除乘用车外,FF还计划在2023年利用其专有的VPA平台推出“最后一英里智能运输车”(SLMD)。同时该公司表示,目前其首款旗舰车型FF 91已获得超过1.4万辆订单。

按照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特斯拉的成长路径,10亿美金要让FF91量产落地或许可行,但要实现更为长期的发展显然不够。找吉利、富士康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代工,这对FF来说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据FF披露的路演材料,该企业与北美、欧洲、亚洲的全球一流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有超过94%的关键部件完成采购,预计今年年底新车就能投产,第一批车辆计划在2022年Q1交付。FF还计划2025年之前在全球三个主要市场的前20个城市开设门店(包括自营和合伙门店)。目前,FF已经与美国的Jolta、中国的和谐汽车集团等销售合作伙伴签署协议。

按照FF的预测,该公司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盈利,但风险也同时存在,比如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发展不及预期,以及因贾跃亭本人的信用问题对FF的品牌和业务的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车企都向科技和智能化转型。在业内看来,传统企业因为本身的规模和市场基因,要实现转型一开始会较为迟缓,选择与具备智能、互联网和用户生态DNA的公司进行合作,可通过反向赋能使其具备智能互联网和互联网用户生态的基因,有效帮助传统主机厂向智能互联网科技公司转变。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通过与新势力的外部合作,也有利于空闲产能的利用。此外,在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看来,传统主机厂与外界合作,比如吉利与百度、吉利、富士康合资公司为新造车企业代工,并不是简单地制造,而是将企业已有的架构、工程能力、测试能力和包括供应链进行开放,术业有专攻,通过合作的模式,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对于车企来说,在合作过程中会让出自己的部分市场,但车企可能也在追求另外一个层面,通过代工和合作把整体的量做上去,把成本做下去。因为无论如何,硬件成本永远是竞争力之一。”吉利汽车内部一位中高层研发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