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前景需要破茧成蝶

2019-12-19 11:04 来源:工人日报

最近的“2019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研讨会”再次让汽车再制造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然而,这一行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打破。

市场前景可期

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Remanufacturing of auto parts)是指批量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的翻新和维修,使其具有与新产品相同的规格和质量。一般来说,与新产品相比,再制造备件可以节约50%的成本、60%的能源、70%的材料和80%以上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汽车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护,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一些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可以达到新产品的标准,但最终价格只有新产品的一半左右。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正从制造业向落后的市场和服务业转型。到2018年底,我国汽车数量已达2.4亿辆,后市场产值超过1万亿。中国有2000多家以再制造产业为基础的企业。预计2018年将重新制造10万台发动机、20万台自动变速器和2000万台转向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总营业额可能超过300亿元。

决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汽车和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欧洲汽车的平均年龄是9岁,美国是10-12岁。欧美零部件的再制造占汽车后市场份额的50%。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为4.5年,再制造仅占2%~3%。汽车龄超过5年。中国与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差距是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蓝海机遇。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汽车年龄的增加,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将创造一个新的巨大市场。未来五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5年产品市场需求将达到2000亿。根据中石化研究院的预测数据,2035年中国汽车数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后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长率,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前景广阔。

政策逐渐完善

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废旧电机产品的再制造。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八个再制造产业基地,以促进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关于组织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14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成为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标志着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化正式启动。

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为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NDRC)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SAIC)决定激活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标识,加强再制造产品监管,进一步促进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同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和机床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两个月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宣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

2011年,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二五”规划将“再制造产业化”列为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完成了首批13台再制造飞机的验收

亟待破茧成蝶

其次,汽车再制造作为一个新概念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汽车再制造对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迫切需要打破“认知”。

第三,中国汽车再制造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销售渠道和消费者仍然不能满足良好的供需关系,核心回收体系不完善,使得再制造企业在获取原材料方面存在障碍。此外,现行法律政策在某些方面制约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相关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技术标准不完善,监管体系、产品和再制造目标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为了加快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克服技术壁垒。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等因素的考虑,汽车再制造行业的难题总有一天会迎刃而解。其次,要尽快建立规范畅通的逆向物流系统标准,改变目前不规范畅通的旧产品回收渠道。企业的汽车再制造生产线往往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并建立良好的产品追溯跟踪系统,对产品的使用、生命周期和退出时间进行基线检查。结合逆向物流系统,与客户保持产品替换关系。第三,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汽车再制造行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形成市场机制,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